庄子的天命观和人生观
2022-01-08 07:28:48
  • 0
  • 0
  • 9

庄子之学,传黄老之道、重无为之教,继老子之后,不敢为天下先。是自三皇五帝以来圣贤之学的集大成者。

虽然,庄子甘居老子之后,“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发扬光大、后来居上,是继承性和超越性的完美统一。

黄老之学,根源甚古。贵天性、重天命、成人道,继之以老庄,散之以百家,收之以孔孟之道。

道家谓之“老庄”,儒家谓之“孔孟”。继承传统,发扬光大、后来居上,无独有偶,首创之功必有后起之秀。

凡创始之功开风气之先,必待后起之秀,方能成就推广。继承者与超越者乃是古今学术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无论是自然体系、社会体系,还是学术体系。若只有老大之“主宰”,而无“老二”之传承发扬,很难收盛大圆满之效。

生成之道、造化之功,无独有偶,相辅相成、内外上下、相互成全,必因“老二”之成全方能成就完美之整体。

有“老大”而无“老二”,孤立无援、孤掌难鸣,后继乏人。独木难成林,孤芳自赏、排斥异己,何能成就其大。

老子骑牛西出函谷关,渺无踪迹。浑然一体、朴素之极,道不可分,法不可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庄子寓言其事,置身事外,超越前贤,巧妙借用“庖丁解牛”之法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杀牛”之功,破而后立。

是继承者与超越者的完美统一。圣人之学,非超越之,则不足以传承之。明矣。庄子可谓万世之典范也。

超迈古今,化敌为友。相反相成,相得益彰。这就是庄子《人间世》的奇妙之处。

道家与儒家的观点相反、立场不同。庄子借助圣人孔夫子之口揭示了道家不传之秘:

“气也者,虚以待物者也。”和“唯道集虚”的观点高度概括了“道气论”的基本观点和老庄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家本体论之玄门关窍所在。

孔子教诲颜回的“心斋”是道家密宗的根本法门(玄门秘法):“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和“万物之化”,是密法修炼的特殊境界。

道家谓之化境,佛家谓之法界真如境界。“勿听之以耳,听之以心”,然后修炼“心斋”之法。这正是观音菩萨的修行法门。

观想悟空,修炼菩萨的慧眼,六根清净之后的境界,就可以修炼“心斋”之密法,此乃玄门万世不传之秘。可不慎乎?

细读庄子《人间世》,融汇三教、万法归宗。至矣。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见《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老子这一篇章,演化为庄子《大宗师》,千言万语,莫之能尽者。

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见《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参照对比老子这一章与庄子《人间世》,人生之真谛,天命之究竟,可知矣。记曰:

天命不可违,

人情盼回归。

天心不可测,

人道有定规。

清净法界大慈悲,

人间何处论是非?

(未完待续)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