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堂会三老记感
2022-08-02 17:22:11
  • 0
  • 0
  • 12

从中医的观点老看:“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见《黄帝内经》)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却很少活到八九十岁,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没有活够一百个春秋的人来说,人生的使命没有完成,是不完美的,只能说是半途而废、功亏一篑。不能说是功德圆满。近日疫情防控期间在院子里和单位的三位老人讨论问题很有启发。人生一世,从长计议,为什么不能圆满度过百岁春秋?何况有很多人,包括一些老干部和老红军都活了一百多岁呢!被蒋介石囚禁了半个世纪的张学良(100岁),流浪海外寓居美国的宋美龄(106岁),久经沙场在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老红军王定国(108岁)。更有饱经风霜经历了民族危亡的苦难时代的虚云法师(1840-1959)享年120岁。当代名中医邓铁涛(1916-2019)和大唐药王孙思邈(公元541年-公元682年)都能够在满100岁时仍然在悬壶济世。对比而言,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无忧无虑,可谓养尊处优、衣食无忧。为什么就不能完成人生的一百个春秋呢?如果在人生的征途上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是不是没有完成任务啊?是不是不负责任啊?是不是也属于“晚节不保”啊?这个问题,值得注意。

汉尚烈,1932年生,他已经九十高龄却能精神饱满乐观豁达。这是今天中午的摄影。老人家有一本著作《岁月如歌》是他的文学创作。

毫无疑问,老人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是他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他喜欢文学创作讴歌祖国的伟大成就,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汉尚烈先生喜欢诗友唱和娱乐,把文学创作看做是一种轻松地休闲娱乐很好玩。鄙人附庸风雅在此献丑取乐如下:

其一、为汉尚烈先生祝寿

汉风烈烈几千年,

高尚情操万古传。

多少英雄名利场,

一生功过却难言。

人民辛苦愿长寿,

清净圆满是真仙。

张正春:祝福汉尚烈先生长命百岁!

其二、雪松堂遇汉尚烈先生

千年不老松,

百岁一老翁。

人世逍遥客,

花开月月红。

红尘一场戏,

清净万世雄。

平淡无大事,

无为建奇功。

张正春:寄语汉尚烈先生

李健,1931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人,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生活简朴,为人热情,思想豁达。女儿孝敬、家庭和睦。

李健老先生经常在院子里散步,他的声音很洪亮。与人交谈话不多却很爽快热情。

董汉河,1945年生,山东淄博人。本名董汉和,1964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9年毕业。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长期担任《甘肃社会科学》主编,其著作有《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西路军战俘纪实》等。董汉河为人正直、学风严谨,在西路军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绩。为理清西路军的历史问题和落实西路军失散红军战士的优待政策方面做出了宝贵的贡献。退休以后,董汉河先生任然担任国家相关重点课题,目前正在主持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西路军研究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局面,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创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基地。董汉河先生的学术生命正在兴旺时期,祝贺他和他的专业团队取得更大的成就。祝愿董汉河先生能够向他所研究的老红军女战士王定国一样长命百岁,在新中国建国一百周年时可以看到他更好的研究成果。一个一百岁的党史研究专家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象征意义。

这是院子里正在精彩绽放的月季花。月季花开月月红,谨以此花献给以上三老和各位网友,祝愿大家健康长寿!

生命之花美丽精彩,就像月季花一样如意吉祥、万寿无疆。花开一日、无量芬芳。兹引《黄帝内经》部分论述如下: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自《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

附注资料参考:

虚云 (1840一1959)法名古严,又名演彻,字德清。湖南湘乡人,俗姓萧,出身官宦人家,十九岁逃离家庭,披剃于鼓山涌泉寺,行脚天涯,巡礼名山,遍学经教,参究禅宗。

虚云法师一生主要经历: 四十三岁发愿朝礼五台山,数年间,进川入藏。越雪山至缅甸、印度、锡兰朝礼佛迹,历尽艰辛。曾结茅潜修于终南山等处。以定力、苦行、坚忍著称。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脉,中兴云门宗,延续沩仰、法眼二宗。曾重兴云南鸡足山祝圣寺、昆明西山华亭寺(改名云栖寺)。曹溪南华寺、乳源云门寺、云居山真如寺等巨刹,创立鼓山佛学院培养僧徒。重振禅宗祖风,制定丛林清规,率众参加劳动,农禅并举。德高望重,归依弟子达百万众。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协名誉会长。若有《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圆觉经玄义》等,后人辑其语录偈颂为《虚云和尚法汇》、《虚云和尚禅七开示录》等行世。门人有佛源.一诚、定慧、本焕、传印、净慧等。 

虚云法师的法相之一。一代高僧千秋业,教化众生两甲子。无量寿佛无量寿,无量寿光无量光。

附录之二;广东名医邓铁涛

邓铁涛(1916-2019),广东开平县人。幼承家学,及长又攻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曾悬壶于广州、香港及武汉等地。解放后曾任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广州中医学院教师、教研组主任、教务处副处长等职。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史学会委员、广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州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秘书长、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从事中医工作四十余年,有较深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长于心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对中国医学史与各家学说亦有研究。先后参加主编和编写的主要著作有《中医诊断学》、《中医简明教程》、《中医学新编》、《新编中医学概要》、《简明中医辞典》、《中医辞典》、《学说探讨与临证》。其中某些著述被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邓铁涛既重视理论又着力于临床,学术上能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完全得益于“早临证,跟老师”。他亲见父亲运用仲景的“枳实芍药散”治疗一例注射吗啡才能止痛几小时而过后又剧痛的产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按当时他的认识,“枳实芍药散”只不过是一个平淡的方剂,但经过他父亲的实践,“经方”之效力竟如此非凡。在50多年的医疗教学实践中,他更深地体会到中医理论来自实践,必须在长期的临床体验中,不断验证探讨,才能探求得中医理论的真谛,从而掌握其要领,加以发扬。

  “寒”、“温”统一辨证论治长期以来,外感发热病的论治,有“伤寒”与“温病”之分,在历史上发生过数百年的争论。邓铁涛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伤寒”与“温病”无所偏执。以后在实践中,更体会到只要真正辨证论治,有是证而用其方,无论是伤寒方或温病方,都能取效活人。如何看待“寒”“温”之争?邓铁涛在50年代便开始对此进行研究探讨,他对温病学说的产生与发展作了较全面的剖析,认为伤寒学派以东汉张仲景为宗师,以《伤寒论》为典范。但宋元以后,由于都市人口密集,水陆交通频繁,并且远洋业也日渐发达,为传染病的流行酿成条件,传染病的种类续有增加,这就使医家感到运用伤寒经方治病有时而技穷,于是便有了温病学派的萌芽。到了明清时期,经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的探索研究,温病学说日臻成熟,从而形成了温病学派。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温病学派是在伤寒学派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的,可以看成是伤寒派的发展。但如果认为既然是发展了,便可取代伤寒派,取消伤寒派的宝贵经验——法与方,那是错误的。同样,认为温病派微不足道,杀人多于救人,而一笔抹煞温病派数百年来的学术经验,也是不对的。他主张:伤寒与温病的学说和方法同样是我国医学宝贵的遗产,应该以科学的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进行研究与实验。1955年8月,他在《中医杂志》发表了题为《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一文,阐明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在中医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此文后来被日本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翻译,刊于《中医临床》1980年第3期,对日本中医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寒”、“温”到底如何合流?邓铁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研究课题。他从毛泽东的“两论”中得到启迪:理论之重要,在于能指导实践。“寒”、“温”之争,主要矛盾在辨证。在教材中,外感发热病的辨证,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淫辨证”,这对学术流派学习是必要的,但在临床上,则往往使初学者见证茫然,所以他认为“寒”、“温”合流的关键在辨证上,从而提出了“外感发热病辨证之统一”的学术观点。他认为伤寒派与温病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其所研究的对象又同是外感发热性疾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以辨证的统一是可能的,亦是完全必要的。怎样使分歧的辨证比较紧密周详,取长补短使之统一,便于掌握和指导临床,把前人的学说提高一步?邓铁涛对文献医著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以临床实践为依据,于70年代初,先后发表了《外感发热病辨证刍议》、《外感发热病的辨证论治》等文,从历史发展、病因、病机、辨证、实践等方面阐述了外感发热病辨证可以统一,而且能够统一的观点,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辨证提纲和论治方法。《外感发热病的辨证论治》内容,于1971年编入《中医学新编》。

附录之三;大唐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医德

孙思邈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道家医德思想,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孙思邈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

孙思邈具有高尚的医德,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他关心人民的疾病痛苦,处处为患者着想,对前来求医的人,不分高贵低贱、贫富老幼,亲近疏远,皆平等相待。他出外治病,不分昼夜,不避寒暑,不顾饥渴和疲劳,全力以赴。临床时,精神集中,认真负责,不草率从事,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嫌脏臭污秽,专心救护。特别是他提倡医生治病时,不能借机索要财物,应该无欲无求。他这种高尚的医德,实为后世之楷模,千余年来,一直受中国人民和医学工作者所称颂,被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不用动物入药。他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医学思想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等等。

人物作品

孙思邈的主要著作遗存,根据史书、方志、典籍、道藏、医著、碑石等文献资料记载约有90余种,其中已考订基本确定为托名者71种。

据《旧唐书》载:“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又据《耀州志》载孙思邈:“《老子注》,《庄子注》,《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养生论》一卷,《养性延命集》二卷,《养生杂录》一卷,《养生铭退居志》一卷,《禁经》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脏旁通道养图》一卷,《医家要钞》五卷。《唐书》(指《新唐书》)与《道藏》及《通志略》中载孙思邈书尚有二十余种……

喝酒的水平:品酒专家百岁老寿星

秦含章,1908年2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张舍镇。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后去比利时、法国、德国留学。1935年毕业于比利时国立圣布律高等农学院,获工学硕士及农产工业工程师学位。1936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发酵学院专修啤酒工业。1937年后,先后担任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1950年参加九三学社,任社中央顾问及参议,1951年参加民建会。建国后,历任食品工业部、轻工业部参事,第一轻工业部、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轻工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协会名誉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被尊为中国食品工业奠基人和酒界泰斗。2019年8月15日13时22分,中国酿酒行业泰斗秦含章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12岁。

秦含章是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和工业发酵与酿造技术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轻工系统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创始人。

人物生平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后去比利时、法国、德国留学。1935年毕业于比利时国立圣布律高等农学院,获工学硕士及农产工业工程师学位。之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植物学院博士班进修微生物学,并任威尔孟哥本斯啤酒厂实习工程师,1936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发酵学院专修啤酒工业。1950年参加九三学社,曾任社中央顾问及参议,1951年参加民建会,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建国后,历任食品工业部、轻工业部参事,第一轻工业部、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轻工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是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食品发酵和食品工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对山西杏花村汾酒传统的生产技术进行了科学总结,为我国白酒工业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他还曾在中国食品界任过多种重要职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几十年来,他撰写的科研报告、论文和著作以及与他人合写的书共计40余部,近6000万字。他在中国食品、轻工科技领域奋斗已近七十年,被尊为中国食品工业奠基人和酒界泰斗。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