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昆仑山与西王母
2020-05-13 17:13:27
  • 0
  • 0
  • 5

从《山海经》和《尚书》之《禹贡》等先秦文献中,可以看出,“昆仑山”与“西王母”是中国远古文明时代的核心文化符号。

“昆仑悬圃”和“瑶池胜景”(瑶池仙境)在中国古人心目中是非常神秘的地方,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在远古与现代之间,在神话与现实之间,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有一个神秘的时空隧道。这里还有许多历史文化之谜!

没有神话的民族缺乏想像力。

没有神话的文明缺乏创造力。

没有神话的文化没有生命力。

这就是研究神话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神话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万古常新,万古长青。

甘南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是: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内地的夏季正是甘南美丽的春天。

每年七八月份,甘南高原就是花的海洋,从早春到暮春,长达半年之久。这种景象让人联想到《山海经》中的悬圃和瑶池仙境。

高原之春是万古不老之春。这里的春天具有无穷的生机活力。每年六、七八月是青藏高原真正的春天。

按照《黄帝内经》之《四气调神大论篇》的说法,春季养生,“披发缓形,广步于庭,以使志生。”甘南是青藏高原的“亚高原”,气候适宜,海拔不高,这里的春天具有特殊的气象和风景,对于调节人体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对于激活人体青春活力具有特殊意义。

《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篇》记载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历史传说:吾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黄帝内经》塑造了一个得道真人的典范,树立了一个长生不老的“理论模型”和人生模范。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养生,珍惜生命,尊重自然,敬畏神灵。

甘南的春天是一个有益于养生的季节。每年春夏,从内地到高原,从兰州到甘南,穿越时空,寻找人生永恒的春天。

《山海经》是一部中华远古时代的神话记录,保存了远古文明时代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念,寄托着远古华夏先民的精神信仰。

从《山海经》到《黄帝内经》,从《易经》和《道德经》,隐约可见一个非常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

古代道家的文化信仰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关于“长生不老”的“神仙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内涵,在世界文化的全球景观中颇具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地方。关于“长生不老药”是一个非常神秘的“生命之谜”,在昆仑山的瑶池,西王母“掌不死之药”,后羿窃之,嫦娥服之以奔月成仙。昆仑山和月球成为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两个重要线索。

解读《山海经》中的文化密码,理解《山海经》中所保留的远古地理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位居祖国西北和古九州之雍州,是中国大西北的战略枢纽与地理核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在中华文明史上,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值得注意:

一、人祖伏羲是“三皇之首”,陇东天水一带是古成纪所在,传说是“羲皇故里”。

二、伏羲氏“王天下”的伟大功绩是“一画开天”创立“易经八卦”,也是伏羲氏“王天下”的思想文化基础和“文明肇始”的根本依据。

三、《易》为“群经之首”,被称为“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根基。

四、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依据。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与河南仰韶村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结合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和甘肃临洮“马家窑彩陶遗址”(各期文化遗址普遍分布于洮河流域与河湟流域),自“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以后出现了“青铜器”,中国的古代文明从“陶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发展。在这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甘肃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进入青铜器时代,中华文明开始“遍地开花”:河南的殷墟,四川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楚国精美的的编钟等等。周秦汉唐以来,中华文明走向繁荣鼎盛,开通了欧亚一体化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全球化进程和亚洲一体化的文化融合。

无论从文献记载和历史延续以及文化传统的历史演变来看,在青铜器时代之前的“陶器时代”和“玉器时代”。包括远古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历史文献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远古的“三皇时代”甚至于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古猿人时期。这是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问题和难题所在。

这里有穿越时空隧道的神奇秘密。也许是神的秘密,不应该让世人随意知道,也不是人能够依靠“世间法”所能明白的奥秘。既然如此,注意保密要紧。不知道也好。就像《山海经》一样,人们永远也无法读懂神话的真正含义。

1900年发现了殷墟“甲骨文”,这是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从此,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了确凿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证明。

有缺乏详细的文字记录,夏朝和先夏时代的中华文明始终处于传说状态。除了解读仰韶文化彩陶图谱和审美艺术,研究远古神话就成为了解远古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途径。神话传说属于“口头史”,也是信史研究范围,只是研究方法不同。

从中华文明的整体景观考察:黄帝陵在陕北,毗邻甘肃庆阳是黄帝的老师“岐伯故里”,平凉崆峒山又是黄帝的仙师“广成子”修道之地。由此可见,甘肃陇东一带是《易经》和《黄帝内经》的发源地,也是《道德经》的发源地。广泛研究和深入考察甘肃和甘肃四周的远古历史文化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史的起源非常重要。按照先秦古籍的记载,西王母有几个重要的特征:虎齿豹尾,披发戴胜,穴处、善啸,“掌不死之药”。藏族妇女,尤其是贵族人家的妇女喜欢佩玉和虎豹皮毛装饰衣裙,藏族姑娘的藏族歌曲擅长高音,这不是“善啸”吗?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又曰: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禹治水,復决疏出之,故云:“导河积石”。

《西次三经》:“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

《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据《西次山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戴胜而穴处,是西王母的基本特征。

在甘南与陇南之间,从定西漳县到甘南卓尼、迭部、临潭一带,属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秦岭山脉三大地理单元交汇地区,位于陕甘川三省交汇处,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这里的地形地貌非常奇特,正是“把握阴阳”的特殊修炼之地。有趣的是,在甘南夏河甘加“白石崖”(这里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有一个非常神秘的密宗修行的“圣洞”,这个“溶洞”非同寻常。我和军医冀全谋曾经进入考察,亲身体验了藏密修行的密洞的内部景观和神奇感受。毫无疑问,这里是“上古真人”把握阴阳的神奇之地,也是修炼“长生不老”的奥妙所在。

对比研究藏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考虑到藏传佛教和原始苯教与道教的关系,“西王母”与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就有了特殊的联系。

今年早春,我有幸参加了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所传承的“大威德金刚火供法会”,感受到很大震撼和启发。已经有藏传佛教学者指出,神农氏炎帝的文化传统与古代藏族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古老的藏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黄帝内经》中所谓的“上古真人”有什么关系吗?

千古以来,神秘的“西王母”与古代藏族的氏族女王又有什么关系呢?流传于西藏地区的密宗修行有肉身成佛的修行法门,自宗喀巴以来传承不绝,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一个特殊的“肉身成佛”和“长生不老”的理论体系。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成仙”、“成佛”与“得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信仰和理论特色,是中国文化探讨生命之谜的宝贵经验。

补记:《山海经》研究资料记录:

今之所谓《山海经》在历史上形成了《山经》、《海经》和《荒经》三部分。

按《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有弱水之渊,环之其水不胜鸿毛。”又曰:“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河图玉版》亦曰:“西王母居昆仑之山。”《西山经》曰:西王母居玉山。《穆天子传》:乃纪名迹於石,曰西王母之山也。此山万物尽有。《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墟北。”《海外北经》称女子国。又《西次山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海外四经》有女子国而无西王母,《海内四经》有西王母而无女子国。《海外西经》女子国即《海内四经》及《西次山经》之西王母。至《荒经》兼采《海外西经》女子国和《海内西经》西王母之文。以上见于郭世谦《山海经考释》685页至691页。

附录之一、参考文献:

1、郭郛注《山海经注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马昌仪著《古本山海经图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3、清 郝懿行 笺疏《山海经笺疏》,中华书局1991年第一版。

4、任孚先 于友发 译注《山海经》,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5、王海燕译注《山海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6、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书局2009年第一版。

7、袁珂校译《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8、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9、郭世谦著《山海经考释》(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10、赵君秋主编《山海经经典珍藏》,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第一版。

附录之一:《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中华民族万世宝典之生命密码

素问·上古天真论全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附录之二:《黄帝内经》之《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季养生理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养生是再造乾坤的法宝,是延年益寿的秘典,有黄老道家长生不老的秘密。长生不老,青春万岁,唯有养生可以长生。此乃万古不传之秘。

附录之三:《庄子》之《在宥篇》与南怀瑾先生的风趣讲解:生命的本质与悟道修身。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学问

关于黄帝问这个生命的道理,《在宥》中说:“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对不起,青年同学,只好帮你们断句了。我们过去读书是没有圈点的,自己句子圈不下去,就不要读了,要自己动脑筋才行。现在给你标点,还加读音,搞得大家都不用脑筋了,所以也没有思想了。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就是说政治很成功,命令下来,整个天下统一。

“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古人原文用“空同”这两个字,现在就是甘肃崆峒山,听说那里有位老师神仙叫广成子,所以黄帝就去拜见他。

你们年轻的不知道有没有听过广成子,我们年轻时对他很熟,因为看过小说《封神榜》。广成子手里有颗翻天印,他那个印章一抛出去,天地都翻覆了,本事神通广大。其实黄帝真正的老师很多,也有好几个女的。他修成功一百岁升天的,是受师父广成子的指导,这是《列仙传》里头的人。换句话说,你看到名字,等于看佛经里这个菩萨,那个菩萨;看到名字已经想到内容了。

什么叫广成子?就是无所下通。他的学问,一切都大成就,所以叫广成子。修道的人,自己什么姓李姓王的,都不要了,只用外号、代号,称为广成。换句话说,广成子代表中国文化最有成就的人,一切无所不通。黄帝听到广成子在空同山上,“故往见之”,黄帝去看他了,说:

“我闻吾子达于圣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下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

这一段,黄帝去访广成子,刚才帮忙大家读古文,下个标点。他说,我听说政治哲学最高的道理,统治天下,“敢问至道之精”。我们年轻的时候,看到老师、看到长官问问题,就说敢问。譬如我见到吕松涛吕老板,好像说不敢问,实际上就是敢问,是谦虚的话。

他说,我的目的,想“取天地之精华”——这是科学的哦。要利用科技“以佐五谷”,包括农业的发展;“以养民人”,为了老百姓。“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也就是以天文、太空、物理,帮忙地球的生命,这是我来看你的两个目的。“为之奈何?”应该怎么做法,故来请教。

黄帝与广成子的对话

广成子一听,“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你想问的,是物质方面世俗的事情。“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你想管理这一切,是政治方面的,属于生命之残余,有什么了不起呢!

“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他说你这样搞,是希望没有云就下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树叶子没有黄就掉下来。“日月之光,益以荒矣”,你这样搞下来,把国家天下用政治的办法去管理,连资源、太阳、月亮都会给你弄坏的。“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佞人是不好的人,心理都不正常。对于这些人,怎么能说这些入世的大道理呢。

黄帝碰到这个老师,被骂了一顿,虽然没有讲:你出去,滚蛋吧!但是骂得很凶。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间居三月,复往邀之。”黄帝被批评了一顿回来,“捐天下”,不做皇帝,政治不管了。“捐”,就是放弃。“筑特室”,盖了一个特别的房子,上面都是搭茅草啦,自己闭关三个月,把心里这些思想,反省清理一下,再去看广成子。

“广成子南首而卧”,广成子头向南边,脚向北边在睡觉。因为南斗七星管生的,北斗七星管死的,所以他头向南边,脚向北边。黄帝不敢叫他,非常恭敬的态度。

“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这就谈到古代的教育,师道的尊严,不像现在的学校,碰到老师,说我问你!手指头还那么一指,好没有礼貌!现在的同学们经常有这种事,我们只好说,不敢吧,那是挖苦他的;不过,同学们听不懂。“黄帝顺下风”,从他睡的地方后面,跪着用膝盖一步一步走过去,“膝行而进”,把头低下来叩头。

“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上次挨了批判,被骂了,这次问的不同。古代称“子”,是个尊称,所谓孔子、老子等。他说我听说老师你,是已经得道成功了的,我现在不问天下,不管政治的事,今天来问的是,“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这个肉体生命,怎么可以活得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佛经上的“善哉”,是学这里的中国古书啦。广成子听了,本来睡在床上,一下子很高兴坐起来。 “善哉”!好啊!你问得好!他说那我就答复你。

“来,吾语女至道。”来,我告诉你,这个“女”字是“汝”字,古文“汝”字不要三点水。你不要看成广成子跟黄帝谈女人,那就错了。

附录之四:中国政治哲学的根本内涵和最高境界:《庄子》之《在宥》篇原文: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 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 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 :“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 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 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 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 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 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 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 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 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 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 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 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 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 ;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 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 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庄子》的《在宥》篇是中国政治哲学的最高境界。“无视无听”就是佛教《心经》所谓“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清净”的修身境界。“抱神以静”类似于佛教的禅定和涅槃境界。“必静必清”类似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所谓“无穷之门”和“无极之野”就是佛教所谓“法界”的境界了。这是不生不死的永恒的生命形式,就是《黄帝内经》所谓“上古真人”,类似于佛教中传说的“燃灯古佛”。永恒的法身佛,“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是“六识”所能知的,不可言说,不可听闻。按照佛教哲学的观点,只有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成佛境界可以觉知。这就是广成子的境界。

后记:

昆仑山究竟在哪里?这是中国文化的万古之谜。几千年来无数学者探索考证,只有大概的方位,却不能准确定位。只能是仿佛、大概而已。

昆仑山是中国古代文化真正的神秘之处,是神的秘密,是超越人间的神秘之地,不是人能知道的,也是人不应该知道的。天机不可泄露,保密要紧。秘密的价值就在于保密。犹如佛教密宗一样。昆仑山就像佛教密宗修行的“坛城”,不可以用世俗的思维考量。神秘的神话只有保持神话状态才能体现其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这是人类的无知状态,无思无为,保持敬畏和敬仰。这是中国文化最后的禁区,俗人免进。凡人免进。只有成佛成仙者可以神游的“众神之都”。鄙人无知,无德无能,不足以论昆仑之道。今日到此为止,抛砖引玉,以待贤者。多言数穷,罪过!罪过!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