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生命:什么最重要?
2021-08-30 23:53:05
  • 0
  • 0
  • 10

性命之学,修身为本、养生为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也是人生观的基础和人类一切思想文化信仰的根本问题。

对于生命的本质问题,关于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根本需要是什么?

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这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几个问题讨论如下:

一、食物很重要:离开食物,七天之后就会有生命危险。

二、饮水比食物更重要,脱水比没有食物更危险。

三、空气比饮水更重要。离开空气,窒息的危险性,时刻会失去生命。

四、比空气更重要的是“无量虚空”,这就是大乘佛教所谓的“空性”,是人生的“性空境界”。这是“须臾不可离”的生存环境。

儒经曰:“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见《中庸》)

据《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以上可见,世俗所谓的见识:越是不重要的事情对于生命而言,越是意义重大。

《黄帝内经》之“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的理论观点与大乘佛法的“空性”理论不谋而合。

中医《黄帝内经》所谓真气与大乘佛法之摩尼珠类似的功德。具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和不可思议的圣德!

大乘佛法所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的十方无量菩萨三世诸佛无量如来佛祖不都是“真气”和“真人”的清净法身吗?

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医和中国古典哲学的“道气学说”,太虚真空,乃是道气之宰,不可不察也。记曰:

红尘梦幻有无中,

借假修真路路通。

虚无清净无为处,

打破玄门毕竟空。

有无相生食其母,

顿悟天下第一功。

据《黄帝内经》之《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鬼臾区曰:臣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据《黄帝内经》之《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以《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验证大乘佛教之“空性”理论,沟通“人间世界”与佛国的“法界”:

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

据《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参验《内经》之“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上古得道“真人”与明心见性悟道成佛的“涅槃”者,不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仔细考察大乘佛法之禅宗、密宗之精义,验之以《黄帝内经》可知矣:

据《黄帝内经》之《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这不是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秘密法宝吗?

窃以为《黄帝内经》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宗”,就像大乘佛法的金刚乘和“无上密乘”。

据《黄帝内经》之《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大乘佛法金刚乘密宗的“空性"是生命须臾不能分离的存在形式!这是人性的根本需要和生命的基本性质!正如中医所谓的元气和元神!或者谓之真气和真人!是寂灭清净的真如法性的实相和人生的真谛!这是生命的永恒的意义和宇宙的本质特征。类似的概念,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天文学的前沿认识,占宇宙整个质量97 %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才是决定宇宙结构和人生命运的本质规定!在此基础上,宇宙万事万物的因缘际会都是量子纠缠的因果关系,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思议之整体存在。这是儒家所谓的天命。正如佛法所谓的法界。

在大乘佛法的寂灭境界和“成佛”之后的“涅槃”的境界,是不生不灭的“清净法身”,具足般若波罗蜜多智慧的“空性”境界,唯有明心见性之后可以悟之。在如此“性空”境界,一无所有,应有尽有,色空不二,非色非空,三界唯识,万法唯心。六根清净,六根互通,乃是“不二法门”之不可思议境界。在如此玄妙的“性空境界”,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之差,万劫不复。无念之念乃是正念。缘起性空,得无为法。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在瞬息万变、生死无常(诸行无常)的生命过程中,感悟“诸法无我”和“寂灭涅槃”的清净圆满的境界。守“真气”(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气),做真人(不生不灭、长生不老之法身),与十方菩萨无量如来同心同德,发菩提心,普度众生,成就无量圆满功德,毕竟一无所得(毕竟空)。

考察大乘佛法的“无为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清净圆满之般若波罗蜜多之无上法,验之以《黄帝内经》之《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得道之真人,和佛菩萨的“寂灭”与“涅槃”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记曰:

真气者,菩提之谓也,得之成佛,具足清净无染之圆满功德,悟之成神圣也。

参考《黄帝内经》与《维摩诘所说经》可知矣!验之以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的智慧功德可知矣。

真气就是真如法性,无内外上下大小远近之别,和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光一样具足清净圆满功德。

按照净土宗的观点: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你只要念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无与伦比的甚深微妙的禅,是出世间法的上上的禅定。何以故呢?由于”阿弥陀“它的意思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就是自性的寂定,无量光就是自性的照用,自性的寂照不二就是实相,诸法的实相是大乘摩诃衍所指称的终极的境界——涅槃的常乐我净,念这句名号就安立在这种大涅槃的境界,就是上上的禅定。所以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大家就不要小看这句名号了。一般会以为到禅堂打打坐,好像修行的方法很高妙,念佛呢,好像愚夫愚妇都能念,很低级,这是凡夫眼睛看到的“分别见”;在佛的这种“智慧见”看来,你能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修最好的禅定。有这个最好的禅定——有上上禅就能开发上上慧:这上上慧就是你每念一声佛的名号的时候,阿弥陀佛如大海般的智慧,就从你念佛的每一声当中显发出来,“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就能开发上上的智慧。那么最终这个佛号,就能圆成一 切种智的果实,所以念佛这种修禅得慧就能够快速地得到一切种智。念这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超过一切诵经、持咒的功德,换句话来说,念这句名号就能够含摄一切经咒的功德:一即一切。----大安法师

在无量虚空法界,一念之间和佛菩萨的般若智慧感应,无论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还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诸法平等空性,一呼万应。有三世诸佛无量清净圆满功德加持。真气感应,自然与上古得道真人法脉相通,一通百通。这就是性空境界的无量功德。

                      本文摄影说明:今日是2021年8月31日,农历七月二十四日,院子里的月季花盛开如此。(张正春摄影)

对照佛教密宗的“空性理论”,参验道家内丹的修炼理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理论观点,在那太虚境界,得道真人与佛祖菩萨相会于清净法界,三教圣人同登圣域,不亦乐乎?

最后的说明:修身养性,最重要的是维护和保持自己法身慧命的清净圆满。一念之差,万劫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

金刚乘无上密行菩萨道发菩提心,念兹在兹!念念不忘!于不生不灭的真如法性一体成仁永恒的信仰,具足的圆满清净功德!清净圆满不染不着!犹如菩萨持清净戒!清净精进!如此法身慧命永远清净圆满!普度众生的菩提心念念不忘,时时刻刻安住清净法界!故曰:一念之间天壤之别!起心动念,万劫不复!谨此共勉!张正春祝福各位同道法禧充满!

《书》曰:“念兹在兹”(见《尚书》之《大禹谟》)。这是儒家至诚信仰的基本要求。真正的信仰,必须是表里如一、始终如一,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不能有一念之差和丝毫的背离。故曰:“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法身慧命的圆满清净需要清净持戒和清净的精进与清净的禅定,一尘不染,空空如也,是清净圆满的无量虚空。精神专一,思想清净纯洁,如此才可以理解和坚持佛菩萨的无量大愿和菩萨行的“六度万行”的真谛所在。菩提心和菩萨行的清净圆满功德,丝毫不差,佛经万卷,一字不差,万劫说不尽,无语是真谛(毕竟空无所得)。

所谓“如来无法可说”(见《金刚经》),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见《道德经》五十六章)。

子曰:“予欲无言。”(见《论语》阳货篇)。又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见《论语》阳货篇)

三教圣人可谓一心一意、同心同德;心心相印,不谋而合。为什么?无量虚空毕竟空,何必多言?

参考文献:《黄帝内经》,中华书局2011年第一版;《维摩诘经》,中华书局版。赖永海主编。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